新丝路

字:
关灯 护眼
新丝路 > 缅甸风云 > 第89章 臆想中的游击战

第89章 臆想中的游击战(第2/2页)

    如果使用百v度A*PP或者U*C/Q.Q浏览器不显示内容or乱码,请关闭广告屏蔽功能or畅读模式,或者安-全模式(今日*头条须关闭安-全模式)

烟稀少,到处是雨林,村落散布在广袤的雨林里,交通却只有少数几条林中道路。

    如此闭塞的交通,极易被敌人封锁。

    四十年不休的战斗,让人口得不到繁殖,掸北的人口数一直处在百多万的低位。

    老百姓久经战阵,在兵乱和恶劣环境的捶打下,早就形成一套丛林生存法则,扭曲的善恶观,足以吓坏外来的“文明人”。

    革命浪潮并没有给山民予希望,缅共掀起三次土改、斗地主,以此掠夺民财,作恶之多,和缅军不遑多让。

    缅共早已失信于民,丧失群众基础。

    群众吃不饱饭,只能替毒贩种罂粟换粮食来求活,也就变相地成为缅军、各路军阀旗下治民。

    自然环境恶劣,人口稀少,且失信于民。

    现状如此残酷,如何游击?

    丛林里蛇虫最多,发展它们为游击队员,让它们通风报信?

    缅共给的经验教训还不够?

    华夏有些人好为人师,张口就是太祖的十六字真言。

    若真如此简单,缅共早该打到下缅甸去了,那里的大平原更适合游击战。

    六十年代,华夏大力支援缅共,教官、顾问团、知青、文化教员、乃至现役PLA,几万人涌入缅北。

    军火、被服、药品、粮食,海量物资灌注给缅共,枪支弹药多到现在都没用完。

    天时地利人和,什么都不缺的缅共,怎么就没成功?

    为何会失败?

    一句话概括,是人,是人不行。

    缅共领导人照搬太祖思想,机械教条主义是失败的根源之一。

    但客观的地理环境,也是一大败因。

    成功的游击战,只发生在人口密集的平原、或平原附近的山区。

    离缅甸最近的越南,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。

    湄公河三角洲人烟密集,南越的并村政策,更放大了这一特征,是越共游击队成功基础之一。

    胡志明小道和柬埔寨海上通道,补给源源不断的到达,物质基础也是一大成因。

    有华苏两大国支援,北越可以经受巨量物资损耗,哪怕十成物资运到游击队手里,只剩一成,那能坚持打下去。

    有近乎无限的物资可供挥霍,才让越共越打越多,成功赤化南越。

    张扬总结了游击战的三大要素,群众基础、组织基础、工业基础。

    在缅北,充沛的物资补给,游击队才可能渡过难熬的雨季。

    特遣队的携行具里,除了武器,其余都是根据地自产的,专门为特战队员打造的。

    单拎出应急包,浓缩肉汤、净水片、盐片,这些小东西,人民军从来没有装备过,但却又是丛林作战的必需品。

    游击战是正确的,敌进我退,敌驻我扰,敌疲我打,敌退我追,十六字口诀也无不正确。

    但在缅北这块土地,却没那么简单,要因地制宜,解决基本问题,再谋大略。

    在过去人民军进雨林时,就一身军服、一双解放鞋、一支枪、一背包、一毛毯。

    缅共高层还真以为雨林深处,到处是热情的山民,物资补给随处可见,遍地蜂蜜和奶糖。

    可现实教做人,雨林更多时候是“野人山”,到处是吸血蚂蝗、毒人蛇虫。

    游击战必须打,早晚要打,越往南、人口越多的地方越是要打。

    但要战胜雨林,改造群众,变匪民为善民,必须有强大的物质基础。

    食物、药品、装备、后勤资源、先进战法、精锐兵力、组织体系,缺一不可。

    这一切,除了组织建设外,必须有工业基础支撑。

    根据地工业建设初有成效后,张扬才试探的踏出一步,派特遣队南下,回到4045营的“熟地”,初做尝试。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内容有问题?点击>>>邮件反馈
热门推荐
修罗武神 万相之王 十方武圣 火热的年代 大奉打更人 轮回乐园